天干地支之学。
天干地支的学问
古岳丘壑
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古人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干有十个,是因为春夏秋冬含有五行:春天是木,夏天是火,夏天与秋天之间是热空气向冷空气的过渡期间(也是阴阳两气平衡期间)是土,秋天是金,冬天是水。
而五行里的木火土金水又各含有阴阳,这样就成为了十个: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蕴含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过程。这十个字的原本含义是: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壮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目前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已经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了。但有些地方还仍然沿用。比如医院,足球联赛的等级是甲级,乙级等等。
有说早在公元前2697年,相传黄帝时代,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始做天干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也有说源自远古时代的河图和洛书 。
河图和洛书,是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黄帝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出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有待商榷,因有说易经和河洛是各自独立的)。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另外一种起源说。但用五行来命名五星,应该还是先有的四季五行,后来才命名到五星。
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自然界的气及动植物体内的气血或营养呈下行状态,大气凝固成冰雪和水露下行,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自然界的气及动植物体内的气血和营养呈上升状态,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自然界的气及动植物体内的气血或营养向四周,呈展放状态,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自然界的气及动植物体内的气血或营养呈内敛和收藏运行状态,金行概念由此产生。古代又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
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此时,热空气和冷空气相当。当夏秋之交,气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时,会有一段平稳过渡期。这种过渡在夏末秋初时夏季最后18天。在这个时候里。阴雨绵绵。暑热未退。秋风未至。所以气候闷热潮湿。这时植物在结果。果实在逐渐变大。动物在怀孕。胎儿在逐渐孕育。自然界处于一种平稳化育下一代过程。这时气上升和下降运动相对均衡。这种阴阳两气均衡运动用"土"代表。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注:大桡氏,一作大挠氏。汉代(有说先秦时期著)《世本•作篇》:“大桡作甲子。”宋注:“大桡,黄帝史官。”
《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按:作甲子,谓将干支相配,用以纪日、纪年也。
清·龚自珍《辨仙行》:九皇五伯升且沦, 大桡以来未浃旬。
所以,根据年代不同,记载也不同。所以,无定论,两个皆可采用。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认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
天干有十个,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而地支是阴阳(日月)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个月份。至于由来,与《周易》应该是近亲关系,有人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易学的另一种系统。本人比较倾向于源自河图和洛书。
因为从时代顺序推测,夏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编了《连山易》,商代是《归藏易》,周代是《周易》。而商代的甲骨文里就有天干地支的内容,说明《周易》之前天干地支就已存在。
在我看来,《河图》和《洛书》应该是《易经》的更早版本。在甲骨文中,“易”字本身就是“日月”两个字的组合。天干地支的理论也是基于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所以这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不应该是完全独立的系统。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表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