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的我这种红烧肉爱好者,看着支付宝里日渐消瘦的数字,默默地买了隔壁摊的牛肉。
一场非洲猪瘟,让我等屁民只能黯然垂泪,望佩奇止馋,末了滋溜一口土豆炖牛肉。
再怀念,那些年,红烧肉吃不完的幸福人生。
我那位同样是红烧肉爱好者的闺蜜,更是迸发出了超大怨念:
我要回古代,古代猪肉多便宜啊!我要回古代吃红烧肉!!!
NO!NO!NO!
即便回古代,想吃红烧肉,也没那么简单~
因为,猪肉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增加人口补充国力,越王勾践下过这么一道命令:
越国子民不管什么身份,只要你生了儿子,我就奖你一条狗,两壶酒;如果你生了女儿,我就赏你一头猪,两壶酒。
《越语上》: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酒是祭祀才会用上的重头戏,除了上层贵族,平头百姓你想都不要想。
毕竟酒是粮食精,肚子都填不饱,喝酒?想的美。
至于狗肉和猪肉就更稀奇了。
在古代,肉可是分三流九等的。
正所谓“三牲六畜”,古代但凡有大型组合宴会,或者祭祀活动,必定会有“三牲六畜”登场。
《三字经》中解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六畜”,分别指是马、牛、羊、鸡、狗、猪。
排在六畜之外的肉,都不配在重大场合上拥有姓名。
你别看猪肉排在六畜最后面,它的地位可一点也不低。
《国语·楚语下》: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大牢,又称太牢,指的是猪、牛、羊;少牢指猪和羊,没有牛。
天子平时吃的是以猪、牛、羊组成的大牢,祭祀神明的时候,就要供上三份大牢;
诸侯平时吃的是牛,祭祀时只需要供上一份大牢;公卿平时吃猪肉和羊肉,祭祀时要供上一份牛;
大夫吃其他不配拥有姓名的牲畜,祭祀时只需要供上猪肉和羊肉;
士人吃鱼类,祭祀时要供上其他不配拥有姓名的牲畜;而百姓吃菜,祭祀时只需要供上鱼类。
由此可见,从周朝开始,猪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的了。
猪肉,更是天子乃至诸侯公卿贵族才吃的起的奢侈品。
不过,也有例外。
那就是像越王勾践下的命令一样,生孩子。
《礼记·内则》:凡接子,擇日,冢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則皆降一等。
但凡有新生儿降世,一定要在三日内挑选吉日举办仪式。
祭祀时用的牲畜也有所规定。
比如天子或者诸侯的嫡长子,就需要备齐大牢,但士人和普通百姓,就只需要一只小猪。
如果不是嫡长子,只是嫡子或者庶出,规格就必须降低一等。
所以想吃猪肉啊?可以,先给孤王生个孩子看看呀。
那为什么猪肉在古代会这么珍贵呢?
这就得从7000多年前说起了。
根据发掘出的化石,以及陶器文物,人们发现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驯养野猪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猪有了家猪和野猪之分。
但野猪野性难驯,为了方便蓄养,我们的天才祖先又学会了新技能——给猪做阉割手术。
《易经》里说:“豮豕之牙吉。”
阉割过的猪虽然有锋利的牙齿,但是性格温顺,不足为害。(这个时期,家猪和野猪一样,还是有锋利的獠牙的。)
《礼记》又提到 :“豕曰刚鬣,豚日腯肥。”
意思是没有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肥,叫“豚”。
至此,古人正式开启了与猪共舞的时代。
虽然古人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养猪了,但是一直到汉代之前,前辈们的畜牧大业,都还是以放牧形式为主的。
放猪跟放牛、放羊可不一样。
牛羊群居,一般会有头羊和头牛的存在,易掌控,但猪个体意识强,不服管。
牛羊可以逐水草迁徙放牧,猪不行,它有领地意识,每天都要回家睡。
而且猪是杂食性的,不像牛羊吃草就可以长膘。
猪不能光吃草,它还需要摄入五谷杂粮、甜食水果什么的。
农村养过猪的朋友应该知道,就算割了猪草,拌了糠,隔三差五也是要给点剩饭剩菜的。
这样就导致猪的饲养成本急剧增高,且极其耗费人力物力。
在天灾兵祸横行,且没有杂交水稻的年代,养猪为了吃口肉,对平民百姓来说,实在是血亏。
不过好在,善于发现的先辈们,很快找到了猪的新用途,那就是积肥。
在化肥还没有出现的时期,牲畜粪便是天然的优质有机肥。
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就提到“溷中熟粪”。
汉代对每种牲畜的圈都是有命名的,溷在当时指的就是猪圈。
“溷中熟粪”指的就是猪圈中的猪粪尿、人粪尿和垫圈物充分混合、腐熟了的肥料。
那这些东西从哪儿来呢?
答案自然是——厕所。
《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师古曰:“厕,养豕溷也”。
颜师古在注解《汉书燕刺刘旦传》的注解中,说,厕,养猪的猪圈。
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还真是汉代有趣的习俗。
在湖南省博物馆有这么一件文物,名为东汉绿釉陶猪圈,是1987年,在三门峡市区出土的汉代随葬模型器。
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里头有只大肥猪,猪圈旁边,围着个方形厕所,外头有楼梯接着厕所门,粪坑和猪圈是相连的。
东汉的墓葬品,多是生活的必需品,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用具,都会随葬。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朝时期,猪的主要作用,已经从被食用,变成了积肥工具。
这个时期的猪肉,由于这些原因,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也不太高。
不仅是汉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唐朝结束,猪肉才机缘巧合,重新出现在食客的餐单上。
那是宋朝人民普通的一天,确是猪肉不平凡的一天。
这一天,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挥一挥衣袖,留下了一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名人效应一点赞,朋友圈一传,猪肉的知名度也因此水涨船高。
吃不起羊肉的百姓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此时价格一般的猪肉,只为尝一尝东坡居士盛赞的网红美食——东坡肉(红烧肉)。
不过,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尽管东坡名气大,但也只能召唤下小粉丝。
猪肉真正漂亮的翻身仗,得从清朝开始。
正所谓上行下效,人类的本质就是学人精。
清朝皇帝乾隆,特别喜欢吃猪肉。
他71岁的时候,有次在除夕夜办御宴,食材有“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
除了他,他前面几个皇帝,也很喜欢吃猪肉。
努尔哈赤的小名,据说翻译成汉语,就叫“小野猪皮。”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吃猪肉呢?
这是因为,建立清朝政权是游牧民族中的满族。
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以秦长城为边界,农耕重积肥轻食猪,但游牧不一样。
由于猪的饲养成本高,所以游牧民族的肉食多是牛羊,猪肉很少见。
物以稀为贵,这也是为什么猪肉会这么受满清帝王喜爱了。
所以说啊,要穿越也要会挑朝代啊!
如果想要吃红烧肉,还是选清朝吧,这个时候猪肉不贵,糖也不贵,香料又多,做出来的红烧肉估摸着怎么都好吃一点吧。
梦到买猪肉是什么意思
梦到买猪肉是什么意思?乃是金水相生之意,主事业中可有他人相助,聪明绝顶之辈,多可有事业之好运,如非与他人间共同求财,生活有不安之意。
在外求财者得此梦,往西走吉利,往东走不吉利,与属猪之人,属羊之人共同求财。
春天梦到买猪肉,事业多被他人所劫夺,人情世故处理不良,则财运难以丰厚之意,求财者不可与他人有纠葛之事如因金钱与他人间大打出手,两败俱伤。
夏天梦到买猪肉,水火既济之象,乃是有求财至好运,多为他人相助,不可因金钱有猜忌之想法,事业不顺。
秋天梦之,因金钱与他人间争执,事业有不安之征兆。
冬天得此梦者,五行主水,生活可与他人间真心相待,则事业中可有顺遂之事,此乃吉兆,求财者多有流动之财,乃是偏财运之迹象。
此 段 是 算 尽 网 防 同 行 乱 抄 , 读 者 可 略 这 段 不 看
只见各个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瓜果蔬菜,以及各种肉类,这些食材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和香气,让消费者纷纷驻足停留。
摊主们也会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介绍着自己的商品,希望能够卖个好价钱。
不过这买东西可不是花钱这么简单,还需要讲究时机。
老人常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你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一、早不买猪肉
在旧时的农村,人们工具有限,因此宰杀猪的工作只能依赖于人力完成。
在那个年代,家猪的数量有限,饲养方式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家猪们被圈养在简陋的猪圈中,以五谷杂粮为主要食物,这些天然的饲料使得猪的重量和力气都很大。
宰杀一头猪在那个时代可谓是一项大工程。
由于猪力气大,且需要保证宰杀过程中屠夫的安全,往往需要七八个人合力才能完成。
此外,受到旧社会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杀猪是比较血腥的事情,是造下杀戮的事情。
因此人们选择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杀猪,通常是在凌晨3、4点左右。
这时候猪正在睡梦中,是它们最疲惫困倦的时刻,此时宰杀猪不仅更容易控制猪,还能保证宰杀过程的顺利进行。
然而,凌晨3、4点这时候天还黑着,过去照明条件又不好,所以很多工作只能摸着黑进行,这也导致整个过程进度缓慢。
宰杀完毕后,还需要进行除毛、清洗、部位分割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
这些工序往往需要花费数个小时才能完成,因此等到早上7、8点,猪肉才能准备好。
随后,猪贩们还需要将猪肉运送到售卖点进行摆摊,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利,运输路途也不近,新鲜的猪肉运到市场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
通常来说,早上才是购物的高峰期,如果早上能运到新鲜的猪肉,一定可以卖不少钱。
但显然实际情况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中午销售新鲜的猪肉,也卖不出去多少,大量的鲜肉留到下午又成了不新鲜的肉,这也让商贩们损失不少。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能多卖点肉,商贩们就想了个办法,将当天杀的猪肉留下一部分,等到第二天早上卖。
这样既可以赶上清晨的售卖高峰,换取更多的利润。
然而,过去保鲜设备并不好,猪肉放置的时间越长,肉色也就越不好,赶上炎热的夏季,猪肉还会产生异味。
消费者也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发现商贩的小手段,于是就总结出“早不买猪肉”的说法。
到了现代社会,宰猪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而且运输速度也大大提升,所以哪怕是早上,也可以买到新鲜的猪肉。
不过老一辈人依然不会早上去买猪肉,因为宰杀猪后,为了洗干净猪身上的污秽以及血水,会用大量的水冲洗。
新鲜的猪肉里带有大量的水分,如果此时买肉,就不合适。
但是晚一点买肉的话,猪肉的水分就会顺着木案板流走,这样买肉就会很划算。
现代社会,买猪肉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辨别肉类的品质和新鲜程度。
我们在购买猪肉的时候,通过观察猪肉的颜色、闻其气味、摸其质感等方式来判断其新鲜程度。
另外,现在冰箱、冷柜等设备也能让猪肉长时间的保鲜,哪怕不是当天宰杀当天售卖,肉的新鲜感依然很好。
同时,为了确保购买到新鲜、健康的猪肉,一定要到正规的超市或者商铺购买,以免买到以次充好的肉类。
二、晚不买豆腐
要想知道古人为什么不在晚上买豆腐,就得先了解做豆腐的流程。
工人们为了保证豆腐的品质,每一颗黄豆都需经过仔细挑选,确保其饱满、无杂质。
接着是用清水浸泡,黄豆需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直至充分吸水膨胀,这一步骤决定了后续磨浆。
磨浆时,需将黄豆与水按比例混合,然后用石磨进行研磨,直至豆浆细腻无渣。
随后是煮浆,将磨好的豆浆加热至沸腾,以去除豆腥味和杂质。
煮浆过程中,火候的控制尤为关键,既要保证豆浆充分煮熟,又要避免煮过头导致营养流失。
接下来是点卤和凝固,这是制作豆腐的核心步骤。通过添加适量的凝固剂,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凝聚,形成豆腐花。
最后,将豆腐花倒入模具中,压实成型,待其冷却凝固后,便成为了一块块鲜嫩的豆腐。
整个做豆腐的过程漫长而又繁琐,每个步骤也都需要用心,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一个步骤做不好而影响豆腐的口感与味道。
那时候人们为了在早上赶出新鲜的豆腐,就会半夜起来制作,所以想买到新鲜的豆腐,必须要赶早。
过去,人们经常买豆腐,发现如果晚上去买豆腐,豆腐放置一天后,豆腥味会变重,吃起来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豆腐中的蛋白质在长时间放置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豆腥味加重,影响食用。
为了保证豆腐的新鲜,人们就起早去买豆腐,然后尽快烹饪食用,以更好的享用豆腐。
到了现在社会,人们也不会晚上去买豆腐,主要是考虑到晚上豆腐卖的差不多,余下的都是人们挑剩的。
这些剩豆腐要么是边角料,要么就是外观不好看的,商贩们为了能卖出去,还会降价销售。
作为消费者,看到形状规则、卖相良好的豆腐,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购买欲望,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
而形状不规则的豆腐给人一种不新鲜、不卫生的感觉,即使价格再便宜,也很难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人们不会晚上去买豆腐。
有科学家还对早晚的豆腐进行过研究对比,发现晚上的豆腐营养价与早晨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豆腐在长时间的放置过程中,其营养成分会逐渐流失。
据研究显示,豆腐在放置超过六小时后,其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会显著降低。
特别是维生素B族和钙质的流失尤为明显,这对于需要补充这些营养素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此外,长时间的放置还会影响豆腐的口感和风味。
豆腐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导致其变得干燥而缺乏弹性。
同时,豆腐中的豆腥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使得晚上购买的豆腐在口感上大打折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食欲,也降低了豆腐的整体品质。
因此,从营养和口感的角度来看,晚上购买豆腐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为了确保能够购买到新鲜、营养丰富的豆腐,我们应该尽量在早晨或者豆腐刚制作完成时前往购买。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豆腐的新鲜度和口感,还能确保我们摄入到足够的营养成分。
古人虽然不懂这些科学原理,但是他们通过生活经验依然能总结出买豆腐的小妙招,可见古人的聪明才智不容小觑。
三、选食材的小妙招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这句俗语,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古人买东西的智慧。
他们通过实际生活,总结正确的时间点去买东西,才能买到品质好,新鲜度高的食材。
时至今日,随着保鲜技术的进步和超市等现代化购物场所的普及,我们虽然不需要严格遵守这样的购物原则,但这句俗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购物时要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以免买到品质不好的食材,要知道这些不好的食材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威胁我们的健康。
这里也给大家提供几个选食材的小妙招:
首先,关注食材的外观。
新鲜的食材通常颜色鲜艳、光泽自然,没有变色或斑点。
比如,蔬菜的叶片应该翠绿且饱满,水果的表皮应该光滑且无破损。
对于肉类,新鲜的肉应该呈现鲜红或粉红色,脂肪部分洁白有光泽。
其次,通过触感判断食材的新鲜度。
新鲜的食材通常触感坚实且有弹性,可以用手轻轻按压水果或蔬菜,感受其硬度,如果食材太软或太硬,可能表示其不够新鲜。
对于肉类,用手指按压,新鲜的肉应该能够迅速恢复原状。
此外,闻气味也可以判断食材的新鲜度。
新鲜的食材通常具有自然的香味,如果食材有异味或发酸,那么很可能已经变质,不宜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