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大人问我属什么的时候,我都要说——
小白兔!
谁说我属猪,我就跟谁没完!
正文的分界线
小时候,总觉得属猪很难过。长大之后,在英语国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们的猪很不一样,直观感受是:
怎么总觉得西方的猪,跟人一样呢?你不信,你就接着往下看。
举例子哈,现今英语世界当中流行的“猪”,第一名肯定是佩奇。
佩奇的生活几乎就是人类社会,有爸妈、有兄弟、有小朋友,小小世界啊。
可佩奇不是单独现象,除了这一位年轻的小猪,还有一位油腻大叔猪,就是《动物农场》当中狡猾的猪。
你看,这两只猪一点都不傻,他们都生活在各种动物组成的关系网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当然,善恶还是不同。
腹黑地看来,《动物农场》就是成年人版本的小猪佩奇,告诉不同年纪的我们如何社会化。
除了这些360丰满人物描写的猪以外,在西方文学当中还有一些表现了个人成长的猪,最著名的就是 EB White 笔下的这一只。
EB White 著名的儿童成人都喜爱的小故事《夏洛特的网》,当中的主角也是一只小猪,涉世未深,差点变成了培根肉,多亏了小蜘蛛的帮助,逃过一劫,故事结局有些伤感也很温馨,我就不剧透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夏洛特的网》的这只小猪时,我想到了武侠故事里的郭靖,天真无邪的小青年,受到多方大侠提携,最后确定了稳定的人生位置。
顺着这个画风,在成长系的猪当中,还有非常著名的《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这里有一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西方童话故事里说的三,往往都是一个人的多次尝试,三只小猪盖了不同材质的房子,潜台词是,一个人尝试了不同的材料,前两次失败,最后成功。
也是一个尝试和成长的故事。
最近和美国朋友谈起小猪佩奇刷屏,此君说:美国也有一只猪,叫做 Miss Piggy!我搜了一下,这个画风就转得有点猛了,而且转的非常非常美国。
Miss Piggy 是 Muppet Show 当中的一个角色,这位美猪小节选美出身,之后进入 Show Biz,自带女王气质。她很臭美、很自恋、有时候还很市侩,但喜剧效果也从中而来。
这部半玩偶半真人的情景剧在美国历史悠久, Miss Piggy 首演在1976年,对许多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存在,我来解释一下哈,这个角色的性格、体态、口气都像极了《破产姐妹》里的 Sophie,你可以脑补了吧。
PS: 我其实非常喜欢 Sophie 这个角色,而且我觉得 Miss Piggy 也挺好玩的一部动画片,而且给成年人更适合。
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方世界里的猪,跟人那么像,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我特地跟一些美国朋友讨论了这个话题,我们不科学的结论如下:
假设1:“人肉和猪肉很类似”,所以我们是一家人。
一些上过战场的老兵曾经说,一轮轰炸过后,战场上闻到培根的味道,明白原因之后,一辈子再也不吃猪肉了。另外,人和猪在生理器官上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移植。
这一说认为,我们本来很类似,所以相互比喻也没什么意外。
假设2:人对猪有愧疚,于是常常把猪塑造得很牛掰。
这跟西方的赎罪情节有一丢丢的联系。我们通常认为家养的肉,本来就是要等着被杀的,似乎他们不是生物,犹如庄稼。但这样的观点在很多西方文学创造者的眼里,多了一点点的同情,最典型的就是《夏洛特的网》当中的小猪。
假设3:人类优越的心理,我们觉得 “猪可以和人一样,而人不会和猪一样。
中文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们说某人“禽兽不如”,其实我们也一样是“禽兽”,有什么了不起呢。
典型的例子就是《动物农场》,动物如果腹黑了,那是因为动物跟人一样,人很坏。但人也是动物,动物的缺陷人也有,no no no,人犯错的时候,不会因为动物性而被原谅,这想法本身就是傲慢的。
而这样的看法,在 Miss Piggy 里面有了改进。这部动画片对种种市侩想法的嘲笑,虽然有批评,但也加了一点温暖;再近一些,小猪佩奇里面,那个小姑娘也并非总是完美,她也会吵架、也会小嫉妒、也会不耐心,但周围的人却更宽容。
这就是对我们对自己的宽容,我们也是动物,有时候我们也跟猪一样,但这没什么的,请跟自己和解。
最后,这种人猪一体的比喻一样也出现在流行音乐里。
甲壳虫乐队1968年的专辑当中就有一首歌叫做 Piggies(顺便说,那张专辑里面好多动物之歌),你看歌词就知道到底是说的是谁:
PiggiesThe Beatles Revival Band